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Bach - Busoni - Beethoven Yuuko Shiokawa/András Schiff
J.S. Bach: Sonata No.3 In E Major, BWV 1016 - 4. Allegro - Yuuko Shiokawa/András Schiff

*Bach 330* --98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巴赫「E大调第三号小提琴与大键琴奏鸣曲」
末乐章: 快板
(Sonata for Violin & Harpsichord in E, BWV 1016 - IV. Allegro)

        区别于“小无”(BWV 1001-1006),通常所说的“巴赫小提琴奏鸣曲”是指为小提琴与大键琴所作的六部,即BWV 1014-1019。相继成稿于1720-1723年间(科滕时期),形式上采用18世纪上半叶盛行的“三重奏鸣曲”样式,键盘乐器不再只是担任通奏低音的配角,而更在高音区协助旋律乐器完成主题之呈示、发展和再现,这一在古典时期甚为寻常之手法,已然蕴含了巴赫的超前与创新。四乐章的“教堂奏鸣曲”结构(BWV 1019除外)上更多的是遵循传统而富理性的技巧展示,却也无不折射出对其各类音乐体裁之借鉴指导意义。
        相比一、三慢乐章更为丰盈多变之音效与主题阐释,乐器间的关系在二、四快乐章中更为简单明晰,一件乐器奏出主题,另一件旋律乐器与之展开模仿和追逐,不分轩轾,互为呼应。低音部则由左手弹出非主题性的伴奏音型,独奏插部将对位主题及赋格发展分成明显的二段体,舞曲风格的主题再现收束整个乐章。
        熔和声、旋律对位技法等诸多因素于一炉,巴赫藉六部“小奏”及其他器乐组成之奏鸣曲创作将巴洛克三重奏鸣曲形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之高度,预示了巴洛克奏鸣曲向古典奏鸣曲之演变,而其恒久的聆听性与艺术性正如其子C. P. E. Bach在多年后所描述那般--“历久弥新,无以超越”!
        虽不及“小无”来得著名,悉心寻觅仍会发现,巴赫“小奏”的录音版本甚众,从最多的小提琴/大键琴本真诠释,到加入维奥尔琴的“复原”三重演绎,小提琴/管风琴的深情对唱,再到清冽干练的小提琴/钢琴改编,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亦旁证了“音乐之父”横贯古今之崇高地位。 

小提琴: 塩川 悠子*** 
           (Yuuko Shiokawa)
钢琴: 安德拉斯·席夫 爵士***
        (Sir András Schiff)

评论(1)
热度(41)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