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Pariser Quartette Nos. 4-6 The Age of Passions
Quartet No. 4 in B minor, TWV 43-h2: I. Prélude. Vivement - The Age of Passions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之
泰勒曼「B小调第四号四重奏」
首乐章: 前奏曲-富有生气的
(Telemann: Quartet No. 4 in B minor, TWV 43:h2 - I. Prélude. Vivement)

        1737年秋,已是誉满欧陆的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5.3.24-1767.6.25)终得以暂时卸下繁重的乐职,从汉堡动身前往巴黎,出席一系列其个人作品音乐会。临行之前,他再次为横笛、小提琴、维奥尔琴(或大提琴)及通奏低音(大键琴)写下了六部组曲形式的四重奏,作为对七年前六部同体裁作品之延续,亦藉回赠向自己发出邀请的四位法兰西演奏家。
        鉴于现代意义上四重奏的基本结构样式在巴洛克时期尚未确立,从乐器组成、乐章数量到各声部间的相互关系都无严格统一标准,泰勒曼的这组四重奏仅是以之前提到的四位乐者所擅长之乐器入手,同时采用当时甚为流行的法国式组曲多乐章结构,藉此迎合巴黎人的口味并向主宾国表达敬意。乐曲在前奏曲后依次出现各类风格舞曲,自由而富于变化的乐器搭配,配合精致而具创意的旋律,将乐器间平等对话之理念首次带给了听众,整个巴黎自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皆为德国人的艺术灵感所深深折服,欢呼雀跃,国王更是钦赐泰勒曼音乐作品在巴黎的出版权。这组四重奏于1738年在法国首版时,便被冠以“新四重奏”(法语:Nouveaux quatuors)之名,以示同作曲家先前那组(六部)兼有意式协奏曲、德国奏鸣曲和法国组曲风格的四重奏之区别。对于其两卷共12首为长笛/小提琴/维奥尔琴(大提琴)/通奏低音所作之四重奏(TWV 43),在当代则统一将之并称为“巴黎四重奏”。
        不同于J. S. 巴赫对于巴洛克传统的执着坚守,泰勒曼在其创作生命的后期,博采众长且顺应时代地将当时新兴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而这组“新四重奏”正是其风格由注重声部对位的巴洛克句式向更为感性自由的华丽风格转变的代表作,亦预示了更强调和声作用之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 

演奏: 激情时代合奏团*** 
        (The Age of Passions)

评论(1)
热度(24)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