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Beethoven / Arr Liszt : Symphonies Nos 1 - 9 Cyprien Katsaris
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 IV Allegro, ma non troppo - Cyprien Katsaris

*classical in mood* (不一样的古典) 之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李斯特钢琴改编版之末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
(Symphony No. 4 in B Flat Major, Op. 60/Arr. Liszt, S.464: IV. Allegro ma non troppo)

        钢琴与交响曲,前者是音域凌驾于众多独奏乐器的绝对王者,后者则以丰富音色表现力傲视所有古典体裁,当他们不期而遇,又将会产生何种奇妙的效果呢?
        时间回到1823年4月23日的维也纳,金碧辉煌的音乐厅舞台上,一位少年正熟练而专注地演奏着钢琴曲,台下听众鸦雀无声,曲毕,一位霜鬓老者在满场的掌声中缓步走上舞台,热烈地亲吻了少年的双颊和额头,并激动地说道:“继续吧!天之骄子,你将自此为世人带来喜悦和快乐,这将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此时,如雷的掌声和如潮的鲜花霎时将舞台淹没......少年便是以后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高度的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0.22-1886.7.31),而老者正是“乐圣”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天资、勤奋外加前辈们的祝福与引荐,使步入青年后的李斯特不仅迎来了演奏事业的黄金期,更是开辟了对其一生音乐创作举足轻重的钢琴改编之路,从对较早的巴赫、莫扎特、舒伯特,到同时期的帕格尼尼、柏辽兹、瓦格纳;从德奥巴洛克古典主义到意法乃至俄罗斯浪漫派;从器乐独奏曲到管弦乐协奏曲,甚至是自己的很多作品,都留下了其不凡的手笔,其中不乏像根据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主题改编的炫技曲《钟》(Campanella),更有启发和影响李斯特一生创作方向的标题音乐之父柏辽兹的名篇《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等,当然,最后不可不提的便是作为其儿时偶像并敬重一生的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之钢琴改编。
        约在1836年,李斯特便思考对贝交的钢琴移植,贝五、贝六、贝七是最早完成钢琴改编谱的三部,其后“英雄”的第三乐章也得以改写并同先前三部陆续得以发表,作曲家本人也曾多次在欧洲巡演中以出色之技巧演奏过这些作品。交响曲是从结构、色彩到内容层层递进,高度统一的高阶音乐形式,想仅以区区十指敲击八十八个黑白键来挑战整个管弦乐队的音色,确非易事,更何况还要在保持作品原有结构不变且充分还原原作所表达内容之情形下,若无对作品之精髓有绝对透彻之解读和参悟,常人实难以为之,加之“乐圣”之作品亦绝非一般强调炫技的音乐匠人的卖弄之作,其改编难度自不言而喻,李斯特本人也曾在起初就告诫出版商:改编版不可能超越原作,只能尽可能还原其精神本质。早年的李斯特虽在其演奏甚至自己的作品中不乏技巧的炫耀,然毕竟有取悦听众,追逐潮流之意。而在贝神作品面前,后世却听到了其对原作的无比忠实,亦步亦趋,谨小慎微,哪怕是原作中最无关紧要的细节,亦是其斟酌再三,反复思量的呈现,或因世人太过熟悉贝多芬,太过热爱他的音乐了,任何一丝微不足道的偏差便会引来拥趸们的反感甚至唾弃,这当然也是李斯特这位超级粉丝所深刻知晓的,因此我们在听贝四末乐章开始不久处左右手同时快速击键模仿乐队多声部齐奏时,便有了那段左手气喘吁吁的踉跄追逐,然细想,一人一琴毕竟独木难支,何以敌过四个器乐声部?当你正要嘲笑乐器之王在表现交响曲时的力不从心时,隆隆的震音所昭示出的辉煌气势却又顿时横贯双耳进而直捣心灵,令你收敛起狐疑的目光,流露出惊叹的眼神,无数次在脑中回荡的无穷动的主题于乐队版本中总嫌不够快,却在琴键慢半拍的猛力砸击和飞速轮指交替间,怯生生地被感动到手舞足蹈且意犹未尽时方恍然,这不恰恰是贝多芬所标注的“不太快的快板”吗?许是敬畏之心,让李斯特对贝多芬原作未敢有擅自的造次,哪怕暴露出某些段落的不足与拙劣;又是崇敬之情,使李斯特能对原作主旨精神获得深刻把握,却不避讳对某些乐句在处理上大胆创新,并将擅长的炫技收敛于音乐内容之后,只在需要时才予以适当展示,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式服务于内容吧!
接下篇

ps: 钢琴独奏--希普林·卡萨利斯(Cyprien Katsaris 1951.5.5- )

评论(2)
热度(247)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