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Brahms: Piano Quartet, Op. 60 & Piano Trio, Op. 8 Trio Wanderer
Piano Trio No. 1 in B Major, Op. 8: I. Allegro con moto - Trio Wanderer

*musica autentica* (本真之音) 之
勃拉姆斯 「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之
首乐章: 律动的快板        17'43''
(Piano Trio No. 1 in B Major, Op. 8: I. Allegro con moto)

        1853年秋,刚满二十岁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5.7-1897.4.3)在好友-小提琴家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1831.6.28-1907.8.15)的引荐下,造访了旅居杜塞尔多夫的舒曼夫妇,在聆听了他的两部小提琴奏鸣曲后,两人对青年勃拉姆斯的才华赞誉有加,逢人说项的鼎力推荐自不可少,友谊的航程亦由此起锚。
        受到鼓舞激励之人,往往更容易将本性最真实且纯粹的情感流露,即所谓的“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对于天生怀有浪漫情结的勃拉姆斯而言,音符交织叠构而成的旋律诗篇当是最无羁束的心灵放歌了。完成于1854年初的「B大调钢琴三重奏」,除了初稿之外,另有一个宛若朝花夕拾般的修改版,是作曲家在56岁那年,于旧谱上的斧凿与取舍之作。但对于这远隔了35载春秋的新老两版之并存,已身为大师的作曲家本人却是表现出一份德国人严谨之下特有的幽默,“你或许无法想象我在美丽的夏日里是如何消磨时光的,我重写了B大调三重奏,它已经不再像原先那样糟糕了,但是它究竟好了多少,我也无从知晓。”勃拉姆斯在1893年夏末写给克拉拉(Clara Schumann 1819.9.13-1896.5.20)的信中如是写道,可见,这位音乐知己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是何等之重要,无论是在创作生命的哪个阶段,作曲家总是期待着一份最真挚的共享与交流。
        除了第二乐章谐谑曲基本沿用了初稿“甚快板”的表情提示和主题构架外,整部作品另三个乐章都在晚年版中有不同程度之删改,首乐章中原先冗赘的赋格段落被醇熟简练的对位技巧所取代,复杂的主题展开则被大大简化,新谱写的G小调第二主题则与原来那个被克拉拉赞许的第一主题之深沉宽广在情绪上形成平衡,却也不乏“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之率性张扬。三段体谐谑曲乐章,通常被认为受到了贝多芬和R. 舒曼风格之影响,倒也显现出勃氏独有的诙谐与老成,钢琴分散和弦上的A段固短了几分贝氏那勇者无惧的铿锵,却在B段弦乐与键盘的乐句承接中添了一丝阅尽人生的沧桑,修改稿在此处的处理显然有与首乐章第二主题作情绪呼应之意。柔缓的颈乐章充满神圣庄严之美,钢琴的击弦勾勒出一幅唯美的星空画面,阵阵揉弦仿佛带出苍穹之下,月色之中,对影成三人的风雅惬逸,令人犹生飘然出世之念,初稿中所借用的舒伯特之旋律在修改版中被代之以作曲家重写的乐段,热情而不恣意,倒是觉得少了些虔诚之感。末乐章终曲,勃拉姆斯似乎在晚年有意要将其从前人乐思的牵制中摆脱出来,哪怕是源自乐圣那阕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中的绝美旋律,亦被完全换做了自创的庄严主题,忧郁而带紧张情绪的第一主题笼罩了整个乐章,最终于B小调上延展并收束起势不可挡的情感浪涌。
        该部作品录音版本众多,常见的录音版本从Heifetz Trio、Beaux Arts Trio、Rubinstein/Szeryng/Fournier到Trio Fontenay以及Pires/Dumay/王健的版本,皆以晚年版居多。由于创作年代跨度极大,且作曲家本人将两版都付梓传世,故比较聆听该曲两版确实能洞悉其于暮年对于创作心理与灵感走向之重新协调,不失为喜欢室内乐和勃拉姆斯作品爱乐者之乐事!推荐一版难得见到的初稿版演录,由本人非常喜欢的法国演奏组合Trio Wanderer带来,组合名字来自于Schubert的lied--"Der Wanderer"(D 489),素以诠释古典及早期浪漫派德奥作品著称乐坛!

演奏: 流浪者三重奏团***
         (Trio Wanderer)

首乐章音轨链接        专辑链接 (点击聆赏)

评论(2)
热度(42)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