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The Trio Sonata in 18th-Century Germany London Baroque
C.P.E. Bach: Trio sonata in B flat major - III. Allegro - London Baroque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之
C. P. E. 巴赫「降B大调三重奏鸣曲」
末乐章: 快板
(Trio Sonata in B-Flat Major, Wq. 158, H. 584: III. Allegro)

        卡尔·菲利普·埃曼纽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7.3.8-1788.12.14)被公认为J. S. 巴赫所有儿子中音乐造诣最高者,他为西音史从巴洛克向古典之过渡搭建了桥梁,更从理性视角摒弃了传统结构中的繁文缛节与花哨缀饰,音乐更注重情绪对比进而增强聆听趣味,其创作理念更是影响了从古典至浪漫早期诸多德奥音乐家。
        室内乐创作上,时代交迭的多样性在卡尔身上尤为突显,一方面延续巴洛克三重奏鸣曲的既有模式,将复调及对位技法体现在器乐声部的和谐中,另一方面则积极致力于独奏乐器奏鸣曲之探索,以键盘(低音)伴奏衬托出旋律乐器的旋律美感。在乐器种类与组合上,家父和同样造诣精深的教父泰勒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在曲式创新与拓展上,却是可见其青出于蓝胜于蓝之非凡才能。
        这首三重奏鸣曲在结构上完全遵循快-慢-快的速度变化,器乐组合则为最常见的小提琴/大提琴/大键琴,弦乐高音部呈示主题,大提琴及键盘扮演双重角色,作通奏低音伴奏之同时以高音部丰富音乐的层次及色彩感,相较于该种体裁早期创作的音域狭窄及音色单调,在听感上已然趋近于之后出现的钢琴三重奏形式,快乐章中更能听出18世纪下半叶“狂飙运动”为音乐所注入之强劲节奏与摄人气势。C. P. E. 巴赫作品在当代常采用"H"(E. Eugene Helm)及"Wq"(Alfred Wotquenne)的编号,两者同时并用亦甚多见。 

演奏: 伦敦巴洛克三重奏团***
        (London Baroque)

评论(1)
热度(26)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