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Rachmaninoff: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 18, and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Gary Graffman New York Philharmonic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 Gary Graffman New York Philharmonic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在历经四十多天苦心孤诣的创作后,1934年8月18日,年逾六旬的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4.1-1943.3.28)在其位于瑞士琉森湖畔的私人别墅完成了「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一部在帕格尼尼小提琴随想曲第24号主题之上展开24段变奏的单乐章钢琴与乐队作品。
        作为一名技巧娴熟的钢琴演奏家,拉氏本人似乎有意无意地要将“小提琴魔鬼”在弓弦上的炫技演化为黑白键与管弦乐的激情狂想,以在旁人看来似与时代潮流相悖的音乐语汇,表述自己对浪漫主义狂澜将尽所发之喟叹,恰如亲历时代巨变却对祖国始终怀有深情眷恋的作曲家眉宇间“永不褪色的俄式忧郁”般动人心扉。尽管后人常将这部气势恢宏、技巧艰深的作品以钢琴协奏曲形式加以解构,然在作品首演之初,面对欣赏趣味已然两极分化的新大陆听众,迟暮之年的拉氏亦少有地表现出一丝焦躁与不安,直到听众热情的掌声为他找回昔日的矜持与自信,俄罗斯浪漫主义余晖中回光返照般地划过自格林卡时代以降最耀眼的流星。
        与整部作品明朗向上的主基调形成对应的是作曲家在多段变奏中引入的中世纪俄罗斯圣歌曲调,阴郁沉重又柔美深情,透出质朴幽远的伤感和挥之不去的哀愁,那是一个民族气质的自然流露,更是一位游子心境的真实写照。而那种柔情之下潜藏的激情更是在整曲第18变奏中得以淋漓尽致体现,钢琴如歌的旋律在乐队声部的烘托下,发展成一支振奋人心、波澜壮阔的宏伟音诗,更若一艘承载着作曲家毕生理想的巨轮,于昏昏暮色中逐日前行,自有一种教人无比动容的悲壮之美,拉氏的音乐个性亦在此中尽显无遗。
        二战后涌现出的众多美国钢琴家中,俄裔犹太血统钢琴家格拉夫曼当属个中翘楚,少年成名,遍访名师,俄派热情粗犷的演奏风格与德奥理性细致的分句处理,在他身上得以完美融合。70年代手部伤病使其不得不终止演奏生涯,转入教学,国内青年钢琴家朗朗、王羽佳、张昊辰皆出自其门下。推荐这版演绎是他在1964年与伯恩斯坦指挥的纽约爱乐合作的录音,辉煌技巧间不乏令人信服的音乐解读,乐团更是在伯恩斯坦调教下,奏响浪漫主义的优雅华章。      

独奏: 加里·格拉夫曼***
        (Gary Graffman)
协奏: 纽约爱乐乐团***
        (New York Philharmonic)
指挥: 伦纳德·伯恩斯坦***
        (Loenard Bernstein 1918.8.25-1990.10.14)

评论(2)
热度(38)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