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Great Moments of Vladimir Horowitz live at Carnegie Hall Jussi Björling
Prelude in G, Op. 32 No. 5 - Jussi Björling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拉赫玛尼诺夫「G大调第五号前奏曲」
(13 Préludes, Op. 32 - No. 5 in G Major: Moderato)

        前奏曲(prelude)作为钢琴音乐体裁,在J. S. 巴赫与F. 肖邦手中经历了两次跃进式发展,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极大提升和丰富了音乐表现力与思想内涵,更在浪漫主义晚期乃20世纪后依然保持影响力。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4.1-1943.3.28)的24首前奏曲分别完成于三个阶段,即1892年为自己的毕业考试而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Op. 3 No. 2),1903年依据大小调排列顺序创作的10首(Op. 23),以及在1910年问世的13首(Op. 32)。一方面是对前人调性排列之遵循与效仿,一方面是对该体裁样式的沿袭与创新,繁复严苛的巴洛克对位被纯朴自由的和声所取代,肖邦时代的即兴特质和斯克里亚宾的幻想气质在某种程度上交织成具有画面感的抒情音诗。作曲家为生硬的技巧赋予了生动的表情,同时将充满对立的民族性格深植于自己的音乐形象中,深沉与高亢;细腻和粗犷;内敛与激扬;忧郁和热情,交替互现于一首首乐曲间,突出的力度变化为旋律和情绪的起伏提供了源源动力,旋律化的和声创作手法及和弦外音的频繁使用,更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与流动性,显示出作曲家创作成熟期的器乐交响化和抒情化倾向。
        “G大调第五号”,有着田园诗般的迷人气质,明朗的G大调上吟咏着对生命的感恩与赞美,那是一个走出内心困惑与失落,重拾勇气与信心者的由衷心声,更是一位经历动荡漂泊而渴盼宁静生活之游子的热切呼唤,触之于景,动之于情,发自于心,寄之于音。推荐Horowitz大师晚年在Carnegie Hall的现场演录,随性灵动而细腻传神,不愧为20世纪拉氏作品解读之权威。 

演奏: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 Horowitz 1903.10.1-1989.11.5)

评论
热度(9)
  1. 共1人收藏了此音乐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