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Organ In Splendour And Majesty 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ymphony For Organ No. 5, OP. 42,1: V. Toccata - 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之
维多尔「F小调第五管风琴交响曲」
第五乐章: 托卡塔
(Organ Symphony No.5 in F Minor, Op. 42 No.1)

        “管风琴交响曲”(organ symphony)通常是指多乐章的独奏管风琴曲,作为交响体裁的含义要多过其结构样式,管风琴仅仅在音色、织体和曲式结构上高度模仿管弦乐队的效果,就其本质而言,当归为管风琴奏鸣曲或管风琴组曲。
        最早的管风琴交响曲虽由德国人创作,然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则是法国人,浪漫主义时期的塞萨尔·弗兰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卡米尔·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以及夏尔-玛丽·维多尔(Charles-Marie Widor 1844.2.21-1937.3.12)等人在复兴管风琴乐器的同时,亦为管风琴交响曲刻上了难以磨灭的法兰西印记。
        夏尔-玛丽·维多尔出生在里昂一个管风琴制作工匠家庭,自幼随父学习管风琴演奏和制作技艺,其音乐天赋被其父好友,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匠人Aristide Cavaillé-Coll发现并赏识,遂举荐他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演奏,学成回国后迁居巴黎,并在24岁那年成为时任玛德琳大教堂管风琴师的圣-桑的助手,一年后,又在圣-桑、古诺等前辈的游说下,履任巴黎圣叙尔比斯教堂的临时管风琴师,而该教堂的管风琴正是其伯乐Cavaillé-Coll之杰作,独特的构造与完美的音色亦给维多尔64年的琴师生涯提供了不尽灵感。除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管风琴及作曲教授,培养了众多法国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L.  维尔纳、D. 米约、M. 杜培之外,维多尔也是管风琴史料的发掘者,编纂整理了巴赫的管风琴作品集。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维多尔的音乐涵盖声乐器乐,室内乐管弦乐,世俗宗教各个领域,其中尤以他创作的十部管风琴交响曲最能体现其成就。完成于1879年的「F小调第五管风琴交响曲」,标志着维多尔的管风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逐步摆脱以往的组曲样式,进而在织体结构及曲式技法上更接近古典管弦乐交响曲,管风琴的对位特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运用。作品末乐章是一首庞大而宏伟的托卡塔,巴洛克时代最精深的对位技巧在几百根音栓的有序轰鸣中得以淋漓展现,而作为乐器家族中结构最复杂,身躯最庞大的管风琴,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辽阔音域以及丰富层次,更令其无可争议地匹敌一支管弦乐队的效果,甚而以王者之气傲视同侪,独孤求败。触技曲的原始意义在其大气磅礴又见微知著的诠释下,具有了全然不同又超越平凡的跃升。
        据载,以该乐章深感自豪的维多尔本人对他人偏快节奏的演绎颇有微词,并认为只有适度偏慢的曲速方能清晰且如实地再现原作的每一处细节,以得托卡塔之真味。当代该曲最常被用在大型宗教仪式或婚礼的退场曲中。选择这一版本,应该是英国演奏家的演绎,整曲时长并不短,却交代得很清楚,也未有任何教人一怔的差池与即兴炫耀,也算颇为本真的解读吧!

管风琴: 詹姆斯·帕森斯***
            (James Parsons)

评论
热度(5)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