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Beethoven: Symphony No. 3 "Eroica" Gunther Herbig/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Gunther Herbig/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第三乐章: 谐谑曲/有活力的快板
(Symphony No. 3 in E-Flat Major, Op. 55, "Eroica" -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Op. 55)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因其在曲式结构、篇幅、和声以及情感内涵上相对于传统古典交响曲的突破,而被誉为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开山之作。
        有别于作曲家以往的作品,整部交响曲呈现出自后向前的创作顺序,贝多芬将自己三年前为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Die Geschöpfe des Prometheus, Op. 43)所写的一段变奏用作第四乐章的基本主题,而这一著名的主题亦曾出现在他「12首乡村舞曲」第七号(WoO 14 No. 7),以及为钢琴所作之「降E大调变奏与赋格」(Op. 35)中,基于这一兼具舞蹈特性与凯旋气质的主题,作曲家又构建出交响曲的其他三个乐章。关于“英雄”这一副标题的由来,历史文献已有非常明确的记述,称帝前的拿破仑·波拿巴,作为万千民众景仰的革命者,自由、平等、博爱的化身,俨然堪此头衔,贝多芬甚至将他比作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传递民主自由的火种,播撒人类理性的光辉。当得知自己作品的题献对象不过是个践踏人权的独裁者,贝多芬愤而将乐谱扉页注有波拿巴名号的上半部分撕下,并在作品正式出版时采用"Sinfonia Eroica"(“英雄”交响曲)之名,以此纪念一位伟大的人。
        现实世界中的“英雄”倒下了,贝多芬对自由的信仰却从未破灭,这种信仰深埋于他的内心,亦植根于他的音乐,千万个音符编织出自由的颂歌,如普罗米修斯手中跳动的火焰,驱尽人间的黑暗与阴冷,代之以光明和温暖。若以音乐比作那火种,作为创作者的贝多芬无疑就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盗火者”,以个人之无私无畏鼓舞众人之勇气与力量,使人类精神迸出火花!
        首乐章以两个乐队全奏主和弦开始,两个主题间的坚毅果敢与宁静舒缓在奏鸣曲式结构上形成鲜明对比,戏剧性地描绘出英雄内心世界的丰富,亦可让人联想到法国大革命的惊心动魄与艰难曲折。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三段体式,首尾段庄严哀婉充满悲剧性,犹如一首英雄的挽歌,暗示着斗争的低潮,明朗的中段则如废墟上绽放的花蕊,是对牺牲者的深情赞颂,激励民众奋勇向前,争取自由。谐谑曲乐章欢快激越,朝气蓬勃,是英雄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的生动写照。终曲乐章由主题连缀十段变奏组成,普罗米修斯的舞蹈在这里变成了英雄的凯旋曲,并在气势辉煌的管乐齐鸣声中,凝固成一座音乐的纪念碑,镌刻下人类对自由的永恒向往与不懈追求。
        1805年4月7日,于洛布考维茨亲王在维也纳的宫廷小范围首演后的十个月,「“英雄”交响曲」在维也纳河畔剧院公演,尽管收获作曲家众多拥趸的掌声,大胆创新的作曲技法仍使其成为一部分保守人士攻击的目标,在人们对狂飙突进风格仍心存疑惑的时代,这样一部充满着革命意识与浓烈火药味的交响巨制,显然不是仅仅能用前卫大胆来概述的,然正如革命浪潮滚滚袭来一般,浪漫主义的旭辉已经藉这部作品,以不可阻挡之势从音乐之都向整个欧洲迅速散播开去。

演奏: 柏林交响乐团***
        (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
指挥: 君特·赫尔比希***
        (Günther Herbig)

评论
热度(12)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