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Music@Menlo Around Dvořák Vol. 7 Various Artists
Quintet in B-Flat Major for Clarinet and String Quartet, Op. 89: IV. Finale: Allegretto (Live) - Various Artists

雷哈「降B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第四乐章: 终曲/小快板
(Reicha: 
Clarinet Quintet in B-Flat Major, Op. 89 - IV. Finale. Allegretto)

        波西米亚裔作曲家安东尼·雷哈(Anton Reicha 1770.2.26-1836.5.28)出生在布拉格,其捷克语原名为Antonín Rejcha,身为长笛手的父亲在他不满一岁时便早早离世,幸得在波恩担任选帝侯宫廷乐正的叔父收养并教授音乐,雷哈很快凭着天赋与勤奋精通了小提琴及长笛演奏技巧,15岁便成为叔父乐队里的乐师,这一年,他初识了在乐队中担任中提琴手,同时也和自己同庚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在波恩大学就读时雷哈自学作曲并开始创作,毕业后来到汉堡,以教授音乐为生,29岁那年辗转巴黎,试水歌剧创作,以失败告终,两年后移居维也纳,投于萨列里(Antonio Salieli 1750-1825)及阿尔布莱希茨贝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门下,这一年,他与贝多芬重逢并成为同门师兄弟,音乐之都浓郁的艺术氛围真正拉开其个人创作生涯。1806年,拿破仑大军攻占维也纳后不久,正在莱比锡安排个人作品演出的雷哈决定重回巴黎,尽管个人的歌剧在相隔多年后仍未被花都观众接受,然其作为音乐教师和音乐理论家的身份却为其赢得广泛的认可与尊敬,任职巴黎音乐学院后,更是亲手培养出了如李斯特、柏辽兹及古诺等日后欧洲音乐界大咖级的人物。1829年,在重返巴黎的第二十一个年头,已在乐界声誉显赫的雷哈正式取得法国国籍,这一年,他的发小同窗和挚友贝多芬已作古两年。1836年5月28日,在获颁法兰西骑士勋章的次年,雷哈在巴黎辞世,葬于拉雪兹神甫公墓,不多年后,其名字和作品已几乎被人遗忘,同他保持了毕生友谊的贝多芬则被奉为古典大师,光芒泽披万代。
        除了在作曲理论中提出诸多前卫大胆,独具创新的设想并将之运用于个人早年作曲实践之外,雷哈擅将自己毕生热爱的法国喜歌剧手法和波西米亚民间元素移植运用到器乐尤其是室内乐创作中,在他诸多音乐体裁如交响曲、宗教合唱曲、形式多样的室内乐及钢琴赋格曲中,最为后世称道的当属其室内乐重奏,他在定居巴黎期间(1811-1820)为当时形制及技法尚待完善的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写下的25首五重奏,集该种器乐体裁之大成,在当时极受推崇,也为他赢得了“木管五重奏之父”的美名。木管五重奏的音色现在听来显然因其自身局限而缺乏流畅华美之质,选择一首雷哈于巴黎时期创作的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弦四),之前有莫扎特的K. 581,之后又有勃拉姆斯的Op. 115,雷哈的这一首,充分发挥了黑管在中音区如歌的气质,以及弦乐柔美抒情的和声特点,但以创作手法之醇熟度,亦不输前后两部杰作,终曲活泼欢悦的情绪更是教人百听不厌,感叹单簧管忧郁深沉之外灵动俏皮的另一面!

单簧管: 安东尼·麦吉尔*** 
            
(Anthony McGill)
一提
: 尼古拉斯·多特里库特
** 
        
(Nicolas Dautricourt)
二提
: 阿诺德·苏斯曼
** 
        
(Arnaud Sussmann)
中提琴
: 张圣咪
(音)** 
            
(Sunmi Chang)
大提琴: 凯斯·罗宾逊
** 
            
(Keith Robinson)

评论
热度(15)
  1. 共1人收藏了此音乐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