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sabelle Faust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 Isabelle Faust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首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 61)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传世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作曲家36岁那年,因其精湛技巧与深邃内涵,而被奉为小提琴协奏曲体裁中的杰作。
        同包括两首浪漫曲(Op. 40, Op. 50)在内的诸多小提琴与乐队作品一样,这部诞生于作曲家“英雄时期”的小提琴协奏曲,在风格上明显受到当时主流的法国学派之影响,音色纯净华丽,技巧辉煌流畅,情感表现自然而富浪漫色彩。但就是这样一部堪称完美的作品,其在同年12月23日的首演却并不成功,原因也颇为令人费解--贝多芬在临演出前才匆匆完成独奏部乐谱,以至于担任首演独奏(亦是该作的题赠对象)的奥地利小提琴家弗兰茨·克莱蒙特(Franz Clement 1780-1842)根本没有时间排练甚至研究乐谱,上台后仅能以视奏演完整部作品,即兴也罢,侥幸也罢,挑剔的维也纳听众自是吐槽不断。沉寂28年后,当贝多芬那些伟大作品仍频频响彻金碧辉煌的欧洲音乐厅时,年方12岁的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1831.6.28-1907.8.15)以他娴熟的弓弦技法和过人的音乐悟性,让世人在惊讶之余重新认识了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魅力,感受到深藏在一个勇士冰冷甲胄下温柔的内心世界及崇高的精神境界。
        首乐章以定音鼓的四声有力锤击开始,像是英雄出征的擂擂战鼓,又如撼动山河的大地脉搏,更似芳华初遇的怦然悸颤,小提琴在乐队声部庄严的铺垫后,吟咏出乐章主题,于木管部的深情衬托下现千番娇媚,万般柔情,更同乐队声部铿锵之势形成对照,谓一汪明泉逶迤深壑,一轮皓月孤悬长空,清雅幽婉之质无以复焉。慢乐章小广板中,贝多芬似乎是将自己两首小提琴浪漫曲中未尽之缠绵继续娓娓诉来,对于“永恒爱人”的情愫化成这一曲衷肠,却在蓦然回首时,独自踯躅于知音难觅,真爱难求的万古惆怅中。末乐章由第二乐章尾声部直接进入,仿佛是处于失落慨叹中的作曲家,重新振作起精神,披荆斩棘地踏上征途,找寻自我救赎与生命价值,以胸中的火焰抵御人世的严寒,用高亢的呐喊驱散无边的黑暗,因为,在贝多芬的世界里,欢乐或姗姗来迟,却从不会缺席,并终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唱响之颂歌!
        今天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日,共同聆听他这部伟大的协奏曲,每当人类经历磨难与痛苦,总能在音乐中找到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诚如贝多芬所言:“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而奋勇无畏的精神更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的原动力。指引人类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德国小提琴家Isabelle Faust在这版同已故捷克指挥大师合作录制的贝小协首乐章中,采用了作曲家为该作的钢琴协奏曲改编稿(Op. 61a)所谱写之华彩,定音鼓与独奏小提琴的对话呼应,在静寂空旷下潜藏了无比的爆发力,而这恰是作曲家冷峻外表下炽热情感之最真实映射!

独奏: 伊莎贝尔·弗斯特***
         (Isabelle Faust)
协奏: 布拉格爱乐乐团***
         (Prague Philharmonia)
指挥: 基里·贝洛拉维克***
         (Jiří Bělohlávek 1946.2.4-2017.6.1)

评论
热度(14)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