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s Nos. 1- 5 / Choral Fantasy, Opp. 15,19,37,58,73,80 Rudolf Serkin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Rondo. Allegro - Rudolf Serkin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之
末乐章: 回旋曲-快板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III. Rondo-Allegro)

        三十岁前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似乎在音乐成就上仍无法与他的前辈--W. A.莫扎特在这个岁数时相提并论,虽然已凭借一首交响曲、两部钢协和一些器乐奏鸣曲作品在维也纳崭露头角,赢得赞誉之声,却尚未创作出真正令其睥睨古今之作。
        学术界一般认为「第三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800年,然根据该作在1803年4月5日维也纳首演当晚,为亲自弹奏钢琴部分的作曲家本人翻谱的伊格纳兹·冯·塞弗里德(Ignaz von Seyfried)记述到:“钢琴分谱上大都空空如也,最多也就是些凌乱难懂的象形文字和记号,他几乎是靠着这些提示和记忆将钢琴独奏部分弹奏出来的。”由此或可推断,贝多芬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跳脱了之前一直遵循的莫扎特模式,将个人内心的某些真挚情感以类似于即兴的方式在黑白键与乐队声部之对答间完成音乐最后的创作,而非以往机械的感官转化。c小调的魔力开始在这部作品中显露,却远未爆发出多年后乐圣作品中那般摧枯拉朽的力量。首乐章在阴暗而冗长的乐队起始部主题呈现后,由独奏钢琴于更高音阶上接过并发展,乐队声部与独奏乐器间不再是传统的竞奏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交流与互答,乐思亦由此展开并深化,尽管在音乐情绪上有人倾向于将之和莫扎特在同一调性上的K. 491作比,但一种平和表象之下随时会爆发的紧迫感主宰了整个乐章,强烈的主题性更教人由此初窥贝氏不屈的个性,彼时的沙龙调正向着英雄性转变。广板的遐想气质令人不由想到其后“皇帝”中虔诚而有宗教气息的慢板乐章,只是在此处还是氤氲着淡淡装饰音的心灵独白,乐队于E大调上的缓慢伴随便是抚慰性的相随和应答。末乐章重回c小调,主题由钢琴引出,坚定有力,被乐队声部接过后,钢琴音色展现出无比明亮的特质,华丽的琶音尤将整部作品以回旋曲式引向壮丽的高潮,小段华彩的情绪收束后,便是乐思最为激烈的喷涌,那是青年贝多芬在面临人生困苦之前的一次情感宣泄,亦是之后扼住命运咽喉前的一声稚莺初啼!
        作为少数几部于贝多芬生前便广受赞誉的作品之一,第三钢协已经逐渐摆脱了古典协奏曲创作定式,音乐语汇和曲式的运用更显示出其革新性,矛盾冲突在自其之后的创作中更被日益凸显,音乐风格开始向着成熟和个性化转变,就协奏曲这一体裁而言,当是影响后世的开篇力作。

钢琴独奏: 鲁道夫·塞金***
                 (Rudolf Serkin 1903.3.28-1991.5.8)
演奏: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指挥: 拉斐尔·库贝利克***
          (Rafael Kubelík 1914.6.29-1996.8.11) 

评论(1)
热度(48)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