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St Petersburg Cecilia Bartoli、I Barocchisti、Diego Fasolis
Francesco Araia: La forza dell'amore e dell'odio - "Vado a morir" - Cecilia Bartoli、I Barocchisti、Diego Fasolis

*miracle of the voice*(声乐之魅)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之 
阿拉亚 歌剧「爱与仇恨的力量」之 
女高音咏叹调: 我将奔赴死亡 
(La forza dell'amore e dell'odio- "Vado a morir")

        18世纪初,在彼得大帝(Peter I 1672-1725)连年的对外扩张和对内改革后,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崛起,逐渐成为足以同欧洲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并驾齐驱的君主政体。彼得的继任者们不但延续着其英明的治国理念,更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大胆将西欧的文化艺术引入宫廷,进而实现了在思想层面上的全面复兴。
        从1730年到1796年,三位女性统治者以她们的远见卓识带领俄罗斯走向富强,更以她们的开明睿智叙写了歌剧艺术在广袤俄罗斯大地上的繁荣篇章。自安娜女王(Anna Ioannovna 1730-1740)最早从德国及意大利聘请音乐家和乐手组建宫廷乐队开始,冬宫和夏园便在人声与器乐的美妙交织中上演着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爱恨情仇。酷爱法兰西喜歌剧的伊丽莎白女王(Elizaveta Petrovna 1741-1762)则是不遗余力地将她的宫殿打造成一座巨大的歌剧舞台,吸引着更多的欧洲音乐家们竞相远道而来,一展才华。到了政绩显赫的凯瑟琳大帝(Catherine II 1762-1796)时代,这位德国血统的女王更是亲自撰写戏剧脚本,并且建造了一批面向公众的剧院,从而使歌剧艺术真正走向平民。
        弗朗切斯科·多梅尼克·阿拉亚(Francesco Domenico Araja 1709.6.25-c. 1770)出生和受业于那不勒斯,26岁那年受邀来到圣彼得堡担任宫廷乐正,侍奉了安娜与伊丽莎白两代女王的他,可谓是歌剧艺术在俄罗斯的奠基人,其一生绝大部分歌剧和声乐作品都完成于此。1755年,阿拉亚依据苏马罗科夫(Alexander Petrovich Sumarokov 1717-1777)的剧本,创作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俄语歌剧「刻法罗斯与普洛克里斯」(Tsefal i Prokris),大获成功的同时受到伊丽莎白女王之慷慨封赏。阿拉亚在天命之年衣锦还乡,其职位由德国人赫尔曼·弗里德里希·劳帕赫(Hermann Friedrich Raupach 1728-1778)接替,而意大利歌剧在俄罗斯的传承与辉煌则将在之后的文琴佐·曼弗雷蒂尼(Vincenzo Manfredini 1737-1799)、多梅尼克·达奥利奥(Domenico dall'Oglio c. 1700-1764)以及多梅尼克·奇马罗萨(Domenico Cimarosa 1749-1801)等人手中继续。
        这段咏叹调选自阿拉亚的歌剧「爱与仇恨的力量」--他为“北方威尼斯”献上的第一部舞台作品。因是写于到访之前,故其最初在冬宫的演出仍沿用意大利语脚本,只是用俄语配上了剧情旁注,却依然让仰慕意大利歌剧的女王陛下赞叹不已。2014年,意大利次女高音Cecilia Bartoli在这张精选了俄罗斯早期歌剧艺术的专辑"St Petersburg"中,以其无与伦比的演绎,表达了对于三位杰出女性的崇敬,更以其如火的激情,传递出对艺术先驱的真挚赞美!

次女高音: 切契莉亚·芭托莉*** 
                (Cecilia Bartoli)
演奏: 巴洛克人室内乐团*** 
         (I Barocchisti)
指挥: 迭戈·法索利斯*** 
         (Diego Fasolis)

评论(4)
热度(29)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