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Tartini: The Devil's Sonata and Other Works Andrew Manze
La Sonata del Diavolo in G Minor: II. Allegro - Andrew Manze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之
塔蒂尼「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
第二乐章: 适度的快板
(The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Bg 5 "Il trillo del diavolo"- II. Allegro moderato)

        朱塞佩·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 1692.4.8-1770.2.26)出生在威尼斯共和国位于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叫皮兰(现属斯洛文尼亚)的小镇,有着贵族血统的父母期望他成为一名方济各修士,故早早将其送入教会学校,也就在那时,塔蒂尼接受了初步的音乐训练,并开始拉小提琴。18岁进入帕多瓦大学修读法律后,生性外向、侠肝义胆的塔蒂尼又迷上了剑术,而在仗剑天涯的梦想之下,倒也不曾放弃对音乐之喜好,无师自通地成为一名不错的小提琴手。之后,因与帕多瓦大主教的侄女私定终身,而以诱拐罪被下令缉拿,塔蒂尼逃亡阿西西的圣方济各修道院,才躲过追捕。在此期间,音乐成为了塔蒂尼唯一的精神安慰与寄托,更使得他能在离开修道院后以演奏谋生。有一次,当听到了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家韦拉契尼(Francesco Maria Veracini 1690.2.1-1768.10.31)的精湛演奏,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塔蒂尼顿时自叹弗如,羞愧难当的他当即决定遁世习艺,在安科纳修道院开始其“音乐修行”。四年后,当带着超凡琴艺重返帕多瓦时,惊讶的人们立即为其送上“六指琴魔”的雅号,当年对其积怨颇深的主教也尽释前嫌,任命其为圣安东尼奥大教堂乐正,同时特许他以自由人身份独立演奏。自此,名望与地位扶摇直上的塔蒂尼终于完成纨绔子弟向社会精英的逆袭,而在功成名就后投身教学及音乐理论研究,更使其得以在名家辈出的18世纪意大利,以兼容并蓄却独树一帜的个性风格,确立了无可替代且影响深远之地位。
        "魔鬼的颤音"是塔蒂尼最著名的作品,其创作灵感,据作曲家本人1713年致友人的信中自述,乃源于一个神秘而教人匪夷所思的梦,梦中塔蒂尼同魔鬼达成了灵魂交易,每一个愿望都在说出之前便得以实现,于是,作曲家又将自己手中的小提琴交给魔鬼,想听听其能对音乐的见解与创造,美妙的琴声响起,霎时让人陷入无法自拔的狂喜和沉醉,作曲家从梦中醒来,匆忙抓起身边的小提琴,试图重现刚才听到的旋律,哪怕是一个小节乃至几个音符,然一切努力似乎都是徒劳,哪怕是这首殚精竭虑之作(魔鬼的颤音),仍与梦中听到的那首不可同日而语。整部作品乃为带有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奏小提琴而作,采用三乐章室内奏鸣曲形式,在加入双颤音、双音、顿弓及高把位等高难度技巧之同时,更在优美如歌的旋律及变化丰富的和声中,充分展现出难以捉摸的音色交替和戏剧性的情绪迭变。末乐章华彩乐段中令人瞠目结舌的大量颤音,则是作品"魔鬼的颤音"一名之来源。后世学者依据塔蒂尼各时期音乐之风格推测这部技巧华丽、手法熟练的作品,当是其创作巅峰时期所作,约完成于1740年前后,而非其本人提到的1713年。
        第二乐章,几个干脆利落的强音之后,主题在气息流畅似行云音色淸澈如涧水的揉弦中呈示,动机被加以装饰性再现后,便显出愈加明朗欢快之气氛,同之前乐段形成对比,优雅婉转同激情饱满的运弓为乐章后半段赋予了绚丽生动的情绪色彩,体现出巴洛克时代不常有的音乐语境和浪漫气息。英国小提琴家Andrew Manze这些年越来越多地向指挥领域发展,而其对巴洛克作品的长期深入研究,仍使其的器乐演绎散发出令人信服的复古情调,仔细咀味他的这版无伴奏演绎,定能让你发现那些隐于通透琴声下的纯粹而亘古的韵味。

独奏: 安德鲁·曼兹*** 
        (Andrew Manze)

评论(1)
热度(22)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