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Dvorák: Cello Concerto / Bloch: Schelomo / Bruch: Kol Nidrei Pierre Fournier、Berliner Philharmoniker、George Szell
Dvorák: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1. Allegro - Pierre Fournier、Berliner Philharmoniker、George Szell

*sound of maestro* (大师原声) 之
德沃夏克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首乐章: 快板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 104, B. 191: I. Allegro)

        几乎绝大多数的巴洛克、古典以及浪漫时期的作曲家都有小提琴协奏曲传世,但却不是每一位名家都曾为大提琴写过协奏曲,或是缘于这件低音四弦乐器在乐队中不显山露水的配角地位,音乐之父没有,神童据说写过,却未有人见过,乐圣则是只留下一部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所作的三重协奏曲。1896年,当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在大提琴家 罗伯特·郝思曼(Robert Hausmann 1852.8.13-1909.1.18)寓所以钢琴与之共同演奏了安东·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9.8-1904.5.1)完成于一年前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之后,不禁感叹道:“若知大提琴亦能演绎出如此出色的协奏曲作品,吾当早为之创作一曲!” 而在其八年前所作的双重协奏曲中,大提琴仍是为小提琴担当绿叶的配角。
        继1893年完成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在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最后任期内的德沃夏克又于次年11月着手创作了这部“大协”,作曲家原本的题献对象和首演人选是同胞大提琴家 哈努斯·维汉(Hanuš Wihan 1855.6.5-1920.5.1),而后者却因演出合约与作品首演擦肩而过,尽管如此,次年于伦敦的的作品首演仍在英国大提琴家利奥·斯特恩(Leo Stern)的出色演绎与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下获得了成功,更是于之后几年里接连在欧洲各地乃至美国上演。
        首乐章由乐队声部轻柔地引出主题--也是整部作品之情绪基调,这一主题亦将出现于末乐章结束部分,欢乐而奔放的斯拉夫旋律由圆号收于静谧中,大提琴独奏声部的出场似乎是对前一主题的深入与变奏,音乐情绪在大小调性的切换间得以反复,有如诉说着一段充满离殇而又激情回荡的辛酸往事,欢笑中不免带有几丝冷泪惆怅,一份相思满腹无处诉的内心之苦在大提琴的颤音中弥漫整个乐章,令人联想起“自新大陆”的乐队齐奏将音乐带向辉煌的尾声;柔缓的次乐章在独奏乐器与木管声部交织间,来回吟唱着一支抒情而又绵长的思乡曲,宛若一位游子对自己祖国最深情的眷恋,乐声在浓浓的思念中渐止;末乐章回旋曲,以圆号吹出主题,大提琴在渐强的情绪酝酿后,果断地拉出清晰的主题部,乐队声部在渐强渐快中将乐句引向一段十六分音符三连音构成的琶音,进而发展为新的乐思动机,大提琴又以同样方式切入并将主题发展反复,随着第一乐章开始主题与次乐章柔缓主题的相继再现,将思绪重带回飘渺的往昔岁月,德沃夏克招牌式的乐队齐奏,于全曲结尾处霎时又将人拽回到蕴含希望的未来中!
        虽是完成于异国他乡的一部作品,“B小调大协”却并未运用过多德沃夏克之前所探索尝试的美国音乐元素,而是更多地让人听出几分作曲家对于故土的怀念,当然氤氲其间的斯拉夫民族音乐情绪则最恰好且自然地传递出这种淡淡的感伤与浓浓的乡愁,同时将人默默陶醉,深深感染,难怪该作品被后世誉为“最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之首”! 

大提琴独奏: 皮埃尔·富尼埃***
(Pierre Fournier 1906.6.24-1986.1.8)
协奏: 柏林爱乐乐团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 乔治·赛尔
***
         (George Szell 1897.6.7-1970.7.30)

专辑链接 (点击聆听收藏)

评论(3)
热度(76)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