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

与其鲜花丛中嗅芬芳
不如故纸堆里觅华章
主博云音乐账号: 古水-LOFTER
子博乐乎用户名: 九夏樂音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5 & Romeo & Juliet Kurt Masur
Romeo and Juliet - Kurt Masur

*sound of maestro* (大师原声) 之
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Romeo and Juliet, TH 42, ČW 39)

        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虽不位列其四大悲剧作品,却因其对人类自由爱情的讴歌,而最为后世称道,並常被改编成诸多其他类型之文艺作品,在古典音乐领域,以之为创作主题的,便有柏辽兹与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配乐。
        1869年,正当任职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5.07-1893.11.6)还困扰于其第一部交响诗「命运」(Fatum)的首演失败和新歌剧「水仙女」(Undine)之创作瓶颈之时,「命运」的题赠者--“强力集团”的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 1837.1.2-1910.5.29)便建议这位年轻的音乐教授以莎翁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基础进行创作,并在音乐结构与曲式直至每个段落调性安排上给予了详尽的意见,同时将自己的歌剧「李尔王」之序曲作为创作模板供其参考。同年年底,作品初稿在对巴拉基列夫建议的采纳和摒弃中得以完成,次年的首演却是反响平淡,这也诱使作曲家更多地接受巴拉基列夫之批评意见,在挣脱学院派的樊笼之同时,大胆地将作品作了结构上的调整,尽管较真的巴拉基列夫仍对修改之作颇多微词,然而作为该作首演指挥的尼古莱·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 1835.6.14-1881.3.23),这位作曲家的良师益友却已经看出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创作才华和潜藏在这部作品中的无限价值,同年,作品在他的推荐下得以出版。
        整曲是一部基于奏鸣曲结构之上的交响诗,莎翁原作中的三个线索被作曲家以各自鲜明的主题穿插安置于呈示部、发展部及再现部,且相互交织,时时互现。开始部的引子以李斯特在其诸多交响诗中出现的圣咏形式描绘出劳伦斯修士神圣庄严的形象,低音弦乐却似在隐隐间暗示了悲剧的结局;弦乐与木管在B小调阴郁色彩的来回踯躅中转入象征凯普莱特与蒙太古两个家族世仇纷争的躁动主题,钹等打击乐器的猛烈敲击声形象地勾勒出剑拔弩张的决斗场面,十六分音符急促间更将对立气氛推至令人窒息的境地;此刻,在音乐的调性转换中(B小调-降D),缓缓出现了“恋人的主题”,平静内敛而略带忧伤的英国管吹奏出罗密欧的温柔与浪漫,时时与之呼应的是长笛明亮婉转音色中朱丽叶的美丽与痴情,竖琴如皎洁月光般音色的映衬下,是一对恋人在那圆形阳台上的柔情蜜意和衷肠互诉,在这一最著名的柔板主题之下,却又让人隐隐听出潜伏的危机与不安;终于美好的鸳梦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小调主题将音乐重新带入悲剧情绪中,这次似乎更近在眼前,迫在眉睫又不可逃避,短暂再现的恋人主题似乎让人重见一缕希望的曙光,然这渐近的美好却终走向徒然,一切重被乐队狂怒般的三连音急奏打破,双双殉情的悲剧已成定局,一切纷争止息后,远处定音鼓沉重的敲击声中引出了一首平静而悲壮的挽歌,那是为殉情的恋人,更是为至高无上的爱情。音乐在定音鼓渐强的急奏中有力地迈入休止,似是对美好爱情的最崇高赞颂!
        今天我们所听到的该作品实乃作曲家于1880年重写了结尾部分后的版本,当然也是最能体现出老柴音乐个性的完美之篇,“幻想序曲”这一副标题也是在那时才被作曲家本人添加到这部唯美的作品之下。此后柴可夫斯基又陆续根据莎翁的作品创作了「暴风雨」和「哈姆雷特」等交响诗,但「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却无疑是其运用歌剧对立冲突将戏剧作品音乐化诠释最为成功的交响诗作品,也是叙事音诗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演奏: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指挥: 库尔特·马苏尔***
         (Kurt Masur 1927.7.18-2015.12.19)

评论(1)
热度(28)
© 古水 | Powered by LOFTER